就在台灣eBay宣佈收攤,將與PChome合資成立新公司後沒多久,Yahoo!拍賣(下簡稱Y拍)即宣佈收取交易成交費。至此,Y拍與eBay在台灣的戰爭告一段落,「露天」與Y拍的爭霸則未演先轟動。
新公司拍賣平台露天拍賣已經於9月25日beta上線,但是原來承諾的開放原eBay會員評價與刊登物件資料轉移,卻預計要等10月10日才能完成。看來"labeled as beta"並非有什麼2.0的指涉,只是來不及完成卻又硬要上線的權宜之計。(不過,這段時間原eBay用戶是先不要來這還是要重複註冊?)
類似的戲碼兩年前來過一次,當時Y拍開始收刊登費,實行一個月後,使得線上商品數從400萬的高峰向下滑落至190萬,與eBay的差距從收費前的9倍拉近至2.3倍。結果是什麼?正如前輩數位之牆牆主黃芳宇的預測,Y拍藉由收取刊登費留住貢獻度高的用戶,並且在2005創造出220億的總交易金額(參考值:同年度台灣電子商務的市場總規模近六百億),eBay卻逐漸凋零萎縮。
暫且不討論露天是否在功能面上有劣於Y拍的地方(雖然露天社群經營的focus是了無新意的討論區,甚至只相容於Windows上的IE瀏覽器, etc.)。可以確定的是,商業模式缺乏突破性創新,在完全相同的情形下,拍賣功能的漸進式創新至多僅能錦上添花,無法對戰局產生決定性影響。走入歷史的eBay(模式相同)終究未能搖撼Y拍的地位。
時值今日,露天的起步尚稱順利,商品數已經突破百萬大關,營運長葉奇鑫的目標是一年內到達兩百萬。如果Y拍刊登數持續下滑,是否明年就將在網路效應這點打平或至少到達tipping point?這邊提供一個思考方向,截至9月底,PChome拍賣刊登數量雖成長了14倍以上,但會員數卻只增加了一倍,再經過個人不精確觀察,更發現熱門類別出價商品與出價次數都跟Y拍差距甚多!
相同模式的競爭優勢,除了來自於大者恆大的網路效應(衍生經濟規模),亦受到願意付費者的平均客戶貢獻度影響。從揭露的資料來看,許多對於Y拍不滿的重度用戶的確開始使用露天,然而刊登數與新增會員數的不成正比,的確反映了免費刊登下的重覆與浮濫,從出價的活絡程度來看,這樣的“移轉”(待證,因為不滿的使用者仍可同時使用兩者以比較效用)根本無法達成真正的網路效應,三年後若要收費還是留不住人。
這些叫喊的最大聲的都是“商人”(如你我他的一般使用者早在開始收刊登費時就變得稀有),商人者,利之所趨也。兩年前喊的漫天乍響恍如昨日,曾幾何時,當eBay無法達成銷售目的,終究還是要回到能幫他們賺錢的平台。許多真正的價格敏感使用者並不是移轉平台,而是不再使用門檻提高的線上拍賣(不想付錢也不想花時間在賣不掉的地方)。刊登數量過度虛胖,營運成本不斷高漲,更別指望使用者會幫忙,怎麼看都是一場硬仗。
詹先生表示要先求穩定再談創新服務,短期內將以增加產品上架數量為主要工作,只怕還來不及創新,露天就要沈沒在一片紅海。
10月 04, 2006
露天市集的紅海爭霸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!
回覆刪除『試觀整個拍賣服務,為何將用戶吸引至奇摩而不是 eBay,重點在大量的買家聚集,重點在台灣雅虎搶佔了年輕族群的勢力,不論是Yahoo Messenger、家族、交友、知識+ 都成功的掌握了重要的基本客源,進而成為強大的拍賣客源基礎。或許有些賣家會覺得自己是奇摩拍賣的貨源,自己才是拍賣的金雞母,但對奇摩而言,只要這客源不退,貨源自然會有更低成本,願意降低利潤的賣家補上。』
這段是我之前寫得內容,也可以做為補充說明。
To Michael
回覆刪除同意買氣的論述,最好是購物部份就加入拍賣中相同物品的連結(參考Amazon),不過他們可能不敢。
關於功能性的討論,有考慮寫另一篇,你提到的幾點,我的想法如下:
1. 按照新增會員/物件比,物品數量應該不是問題(目前已經衝到120萬件左右),而且Yahoo那邊是付了刊登費,應該不會提早下架;
2. 使用界面要來個2.0,可能要等到Portal 2.0的服務讓使用者更滿意吧!
3. 廣告配合物品很容易做到精確,最好將使用者導回購物。
這回Yahoo並不像一般在位者謙遜的說出,歡迎競爭者加入讓市場做大云云,因為已經收費而獨大(又大者恆大),對手在做到關鍵多數之前,事實上只能移轉Yahoo的物件,所以文中有稍微提到拍賣族群的移轉(從一般人到專業賣家、商店),以後有空再把推論補上。